話說乾隆三十(1765)年正月,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奉皇太后準備第四次南巡,計劃在山東?。ń窈颖笔。^陶縣下榻,早有消息快馬加鞭通報館陶縣知縣張顧鑒。
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,經過山東,要來館陶縣,張知縣哪敢怠慢,迎駕首要任務就是先找個住的地方,蓋個行宮。大家想,乾隆南巡可不是幾個人,那是一個龐大的隊伍,乾隆皇帝對母親非常孝敬,每次南巡都要奉皇太后出行,以便時時盡孝,加上嬪妃、皇子皇孫、王公大臣,船夫馬夫,近萬人。這么多人要住下,還要住好,行宮就是最大的事!
張知縣率領衙署群僚四下勘察,又呈請上司,最終選定館陶古城(今山東冠縣北館陶鎮(zhèn))的西北角這地方,西北兩面環(huán)城,于是就栽花植草,亭臺樓舍,流水小橋,一應置辦完畢。 花園建成了,起個什么名字呢?鑒于春秋時期郯子在魯國百姓中的深遠影響,就取名“郯子花園”。
行宮建好了,就要考慮吃喝的事,張知縣安排下屬提前準備乾隆皇帝一行的膳食,雞鴨魚肉自不在話下。至于白酒一事,因張知縣到館陶赴任以來,嘗過南館陶百姓自釀的白酒,用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麥、玉米五種糧食伴加清澈甘甜的衛(wèi)運河水,精心釀造窖藏而成,不口干不上頭,品質極佳,相信皇帝會喜歡,于是就備下百余壇白酒以防急用。
正月二十,暖陽高照,龍舟軒昂,大小船只鱗次櫛比,乾隆南巡隊伍浩浩蕩蕩行至館陶,山東巡撫以及大小官員在美麗的衛(wèi)運河邊館陶渡口接駕,館陶百姓站滿官道兩邊,爭相目睹乾隆皇帝龍顏。乾隆在龍舟上早已看到運河館陶段河水清澈、河岸整飭一新,十分高興;又見館陶百姓夾道歡迎、山呼萬歲,不禁心花怒放,傳令要與山東大小官員共進晚宴。
轉眼間,夕陽西下,郯子花園行宮內大紅蠟燭亮起來,乾隆皇帝和山東諸官員已穩(wěn)坐席間。這時,館陶張知縣走到乾隆皇帝席前,高聲道:“適逢乾隆盛世,國家昌盛,百姓安康,陛下與臣等共餐,足顯陛下體恤民情,愛民如子。館陶五糧純釀衛(wèi)河香,乃館陶名酒,不知陛下能否賞光淺飲幾杯?”乾隆聞言高興地說道:“既有館陶美酒,每席發(fā)一壇,讓大家品嘗。”張知縣恭恭敬敬地給乾隆皇帝敬上一杯衛(wèi)河香,乾隆細細品嘗,只覺得酒味甘甜,入口綿長,酒香悠遠,不覺龍心大悅,遂吟詩一首:衛(wèi)水西來挾濁漳,匯川北往色微黃。更無關鍵資宣蓄,順注乘流直進航。幾度溯洄復溯游,通漕實籍古人謀。善經理自足輪挽,冒險何須海運籌。
隨后降旨,命宮廷御用釀酒師杜清林到館陶查看美酒源頭,傳授宮廷釀酒技藝,將所釀美酒定期送至京城御用。
杜清林奉旨到館陶后,與縣令張顧鑒一起來到獻美酒的“張記”釀造作坊,向酒坊掌柜張聚德詳細了解釀酒所用糧食和釀酒工藝,對“張記”釀酒作坊的釀酒工藝大加贊賞,與作坊掌柜張聚德一見如故,二人攀談甚歡。杜清林留駐館陶三年,后與張聚德結為異姓兄弟,悉心向張聚德傳授大清宮廷釀酒技藝,張聚德將自身技藝與宮廷釀酒技藝相融合,形成自己獨特的釀酒秘訣。張記出酒,其酒芳香四溢、口感綿柔凈爽、回味悠長,后“張記”被指定為皇家宮廷御酒坊。據史料記載,“張記”御酒坊,雇傭伙計就有百號人之多,年產白酒50000壇,確保了宮廷御用之需。
因“張記”御酒坊的發(fā)展,使得館陶釀酒一時名噪中原,譽滿京華。運河沿岸釀酒之風大盛,酒坊遍布大街小巷,引吸了山東、山西、陜西等多地客商前來館陶購酒,供不應求。至乾隆58年(1793年)館陶一地向官府報捐數為4萬缸,館陶釀酒業(yè)從者達數萬人之眾。
自張聚德后,“張記”酒坊御酒釀造工藝傳于后人十幾代,直至民國時“張記”酒坊仍在經營。張懷鎮(zhèn)先生繼承先人釀酒技藝,沿襲大清宮廷釀酒秘制,重振乾隆御酒皇家風范。公司始建于1993年,2007年張懷鎮(zhèn)先生在原基礎上投入千萬身家成立“河北乾隆御酒業(yè)有限公司”。他堅持“真五糧、真釀造、真窖藏”,使這一傳統(tǒng)釀酒工藝得以傳承和發(fā)展,“窖中窖”這一千古獨創(chuàng)更是把乾隆御酒推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。
截至目前,河北乾隆御酒業(yè)先后榮獲了“傳統(tǒng)釀酒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、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”、“重點工程技術研發(fā)部”、“中國黑小麥酒研發(fā)基地”、“中國窖中窖釀酒技術研發(fā)基地”、“河北省科技型企業(yè)”等30余項殊榮,成功躋身為健康白酒賽道上的領跑品牌,不斷滿足著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品質需求。